新百家姓十大usb戶10周
  文/景觀設計羊城晚報記者 劉雲 李春暐
  通訊員 呂寅森
  圖/羊城晚報記西服者 鄭迅
  宗祠自述
  “水陸草木之花,可愛者系統家具甚蕃。……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漣而不妖,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,香遠益清,亭亭靜植,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。”沒錯,這就是宋代理學家、文學家周敦頤所寫的《愛蓮說》。而我——周氏大宗祠,位於廣州黃埔區魚珠街茅崗社區愛蓮大街,為紀念周敦頤的第六代孫周宣義而建。
  據說,茅崗村始建於宋朝當鋪年間,迄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了。因茅崗村地處丘陵,山崗上長滿茅竹,故名“茅崗”。最早遷入茅崗村的是倉下彭姓氏族(宋紹興年間),他的名字叫彭文峰,人們公認他為開村之主。彭文峰育有一女,生下便是啞巴。女兒雖孝順可愛,但無人敢來提親。正在發愁之際,彭文峰巧遇從湖南道州遷入番禺、前往茅崗村探親的周宣義。
  周宣義,周敦頤第6代玄孫,字伯進,號養吾,原寓居廣州荷塘里,常微言大義蓮花君子之說,有學者風度,吟風弄月,怡然自得。周宣義不嫌彭文峰女兒有缺陷,大方迎娶,婚後夫唱婦隨,相敬如賓。茅崗村開始出現最大的宗族:周姓。
  周宣義在茅崗居住期間,曾在天嶺崗邊築“愛蓮亭”,以記先祖之德。
  1616年,也就是明朝萬曆四十四年,我建成於愛蓮坊,占地約1畝。和其他始祖大宗祠相似,我的祠頂也是脊灰麒麟雙舞,四周青磚灰瓦、石板墊牆,石柱托檐,牆楣繪畫。正門包台、石鼓。
  祠深三進,正門上額“周氏大宗祠”,二進堂匾“永思堂”。“永思”即永遠思念祖先之意,現在祠堂上的“永思堂”三字是第八次修繕後村人寫上去的。因受先人《愛蓮說》的影響,我處處有“愛蓮”遺風,刻有“濂溪書香遠 愛蓮世澤長”的對聯。“愛蓮”可算是茅崗周氏的代號,就連公共汽車站也設有蓮溪站。
  從我這裡走出去的周氏後人,繼承乃祖遺風,致力創業,自強不息。光緒年間(1875~1908)在石崗圩之前,開發魚珠圩。清末民初時,魚珠水上花艇的“炒黃埔蛋”、魚珠圩“紅棉酒家”的食譜,遠近馳名,吸引不少來客。1988年乞巧節,我這裡還連續舉辦了3天的擺貢活動,內容包括乞巧行禮、搭棚做戲等,轟動了周邊地區。
  記者手記
  一村12座祠堂
  座座鐘靈毓秀
  原以為,介紹周氏大宗祠的嚮導就是黃埔區地方志辦公室的崔大經。可他偏偏叫上了茅崗村的彭麒科。“你今天叫我當嚮導就對了,下次還不一定有這樣的機會呢!”彭麒科自信地說。
  跟著他,先到了一個宗祠。“這是周氏大宗祠了?”記者問。“不是,這是均德周公祠。”“噢,這個很不錯喲。”記者有些驚嘆了。“這個不算啥,下一個更好。”彭麒科頭也不回地向前走。
  “你看這個,它的梁它的柱……” 彭麒科指著一座祠堂說。“嗯,不錯,它應是周氏大宗祠了吧?”“不是,這是康德周公祠!我會將最好的留在最後介紹!”彭麒科笑著回答。
  就這樣,我們被這位“彭叔”帶著走了兩個多小時,這才知道:茅崗村各個姓氏的祠堂共12座!除了又名“永思堂”的周氏大宗祠外,還有坐落於愛蓮的北墅周公祠、蒼璧周公祠;坐落於井頭的佑之周公祠(又名“繩武堂”),以及坐落於坑頭的菊莊周公祠(又名“慎思堂”)。而可與“永思堂”媲美的有坐落於坑頭的監庫彭公祠,又名“倫敘堂”。
  雖然不是周姓,但彭叔對茅崗村的周氏家族頗為熟悉。快66歲的他興奮地對記者說,周氏家族可謂“卧虎藏龍”:除了魯迅、周恩來等名人,光緒皇帝欽點的刑部主事周汝鈞、廣東革命烈士周文雍都是周家後代。按目前記錄,從宋朝至今,周姓進士、舉人、烈士、作家、學者等名人有2000多個,其中一人現任加拿大溫哥華市議員。
  劉雲、李春暐、呂寅森  (原標題:周敦頤開創千載“文宗”地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qzp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